1、对于惩罚的认识
1、惩罚给孩子带来的感受:敌意、仇恨、抗拒、罪恶感、没价值感、自怜。
2、孩子在惩罚中会把精力分散到怎么样报复父母上面,错失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与考虑修正错误的机会。不利于孩子发自内心地认识错误,改正错误。
3、惩罚作为一种行为是会被孩子效仿的,“以强欺弱”会成为他面对问题的处置方法。
4、孩子遭到的惩罚,会减轻他们对错误行为的内疚感,他们觉得“惩罚”可以抵消他们的“罪行”,可以心安理得地重复我们的错误。
5、专家觉得一个孩子应该历程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,而不是受罚。让他感到,在一个相互关心的亲子关系中,是没惩罚的。
2、代替惩罚的七个方法及案例参考
1、转移注意力,把孩子对“问题”行为的注意力转移到帮助父母做事或者有趣的事情上。
合适:不太紧急或者偶然性的问题。
案例:孩子在超市里随便进货架上的产品。
反例:“你再乱拿,看你父亲来了,如何整理你!”
正例:“宝贝,你来帮我挑三个最红的苹果吧!”
2、明确表达强烈不认可的立场,让孩子知道问题本身的影响。
合适:行为的后果比较紧急,需要准时予以纠正、明确态度的问题。
案例:孩子在超市里跑来跑去。
反例:“你太鲁莽了,晚上不许看电视!”
正例:“我不喜欢你如此!孩子在过道乱跑会影响其他人购物!”
3、表明你的期望。对于已经发生的错误不过分追究,并表明对孩子下次行为的期望。
合适:问题影响不大,是主观上非有意的行为。
案例:孩子把从家带出去的玩具弄丢了。
反例:“你如何又把玩具弄丢了,将来不许你带玩具出去了!”
正例:“我期望你能保管好我们的玩具,下次能让它和你一块回家!”
4、提供选择。提供给孩子适当的、且大家能同意的选择,给他被尊重感,而不是被强迫感。
合适:行为相对顽固,但有可替代的选择的问题;也可以用于引导孩子开始某种行动的建议。
案例:孩子在超市里跑来跑去。
反例:“你再乱跑,我就不带你回家了!”
正例:“齐齐,别跑!给你个选择,你要么好好走,要么坐在购物车里,你来决定。”
案例:孩子在看电视不想洗澡。
反例:“快点洗澡,你再不过来,我就关电视了!”
正例:“你是想目前洗澡、一会儿讲两个故事听,还是目前看电视,洗澡后没时间讲故事。你来选吧!”
5、告诉孩子如何弥补我们的失误。
合适:因为无知而致使的失误,需要补充孩子有关知识的事件。
案例:孩子用水彩笔画画时,把没盖笔帽的笔放在沙发上,染了一大片颜色。
反例:“你看你干的好事,将来别用水彩笔了!”
正例:“看沙发都花了,将来用完笔就把笔帽盖起来,放在桌上!”
6、采取行动。对于反复建议多次的问题仍然没改正,可以采取适合的行动。
合适:相对紧急的原则性问题,尤其是“屡教不改”的问题,需表明正确的原则。
案例:孩子在吃饭的时候反复玩弄桌上的物品。
反例:“你再不专心吃饭,就干脆别吃饭了!”
正例:“宝贝,专心吃饭!”,数次劝说未果,可以把桌上附近的东西拿远,说:“吃饭时候应该专心,吃完饭你可以随意玩这类东西。”
7、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。
合适:孩子存在肯定的主观意识的行为,即“明知故犯”的行为,需要承担因此引起的后果。
案例:孩子在都是油的餐桌上玩小汽车。
反例:“别在上面玩,都是油!听见没!是否要我没收才行!”
正例:“桌子上还有不少吃饭洒的汤和油,把小汽车都弄脏了,你要负责把它们洗干净!”
3、针对特别顽固且不容易改正的习惯,可以采取相对复杂的手段
结合案例剖析理解:孩子晚上总想玩耍、说话,不想睡觉:
第一步:讨论孩子的感受和需要。
如:坐在一块,问问孩子睡觉前都爱干什么?
第二步:说出你的感受和需要。
如:告诉孩子母亲天天上班非常累,需要早点睡觉、得到休息。
第三步:一块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,把所有些想法都写下来。
一边讨论,一边将双方所有些想法逐一记录,让孩子有受尊重感和参与决定感,更利于提升孩子日后行动的主动性。
如:听三个故事、看会电视、翻跟头、十点睡觉……
一个小时的游戏时间、九点上床后可以聊会天、九点半筹备睡觉……
第四步:挑出什么建议你们同意,什么不同意,什么需要付诸行动。
如:分别在各自能同意的办法上“打勾”,不可以同意或者想去掉的办法上“打叉”,在双方达成协议的办法上画“五角星”。
第五步:找到大伙都赞同的解决方案,总结达成协议的建议,双方一同努力完成。
如:大家都赞同天天八点半到九点自由活动,可以讲两个故事、九点半睡觉
4、要素提示
1、当大家发生冲突时,不要把精力用于彼此的对抗,或者担忧哪个输哪个赢。而是把能量和精力放在解决问题上,探寻一种办法,让大家的个人需要都得到尊重。
2、在气头上时,暂时不要开始“解决问题”,当自己足够冷静时再开始。再科学的语言方法若是叉腰瞪眼下说的都是不会有成效的。
3、挑选建议时,不要评价“主意不好”、“那不可以”,而是记录每一个想法,让想法得到尊重。
4、当一个计划实行一段时间后,贯彻不下去,可以选择回到老路,也可以选择再做计划。
5、假如孩子不想坐下来商量解决问题,可以用便条方法表达大家的想法:。
“亲爱的,我想听一听关于……的问题,你是如何想的?你是否感觉……,我感觉……,请告诉我你有哪些解决方案,大家都能同意。爱你的父亲”
惩罚原本是以让孩子改正问题为目的,却常常最后成为大家发泄自己情绪的借口,大家痛快了,可是孩子却受伤了。多一些对孩子的尊重、会多一份孩子对你的尊敬,让大家一块努力吧!